23/05/2016
醒來吧,香港傳媒!
接二連三的紙媒結業潮,令業界風雲變色。早前又有兩本時裝周刊宣布停刊,雖然面對現時經濟環境,行內人早有心理準備迎接執包袱的一日,但這個浪也來得太快,令人有點措手不及。然而未受衝擊的報刊媒體,亦不代表可高床軟枕,因為沒有人知道最壞時刻的經濟波動在何時出現,死神隨時都會找上門。
紙媒的衰落,有很多人歸咎於網媒的興起,大大改變了消費者的閱讀習慣和行為,這點沒人會異議。另外經濟環境影響,當奢侈品零售業不景氣,媒體亦不好過,尤其是本地時裝報刊,因為他們都要靠廣告收入糊口,真正的銷書收入,根本連員工的薪水也抵銷不了。現在各大品牌的港區零售生意持續下滑,連鎖效應下,就必然會減少投放在港區的廣告宣傳費。當報刊沒有廣告收入,停刊倒閉是遲早的事。而品牌的廣告宣傳費都會在一年前做好計劃書,那可想而知,今年他們港區零售業績的崩壞,所帶來的影響仍未正真反映出來,最壞時刻根本還未到。
但我個人認為,外在環境因素,始終不及內在因素影響大。作為一間媒體,當面臨危機,不可能將責任歸咎於讀者閱讀習慣改變或廣告收入影響,要反思的,是為甚麼你留不住讀者,為甚麼品牌不願投放廣告宣傳在你身上。當然,一份報章或雜誌的質量,也得看老闆和管理層是甚麼質素。《ME!》以及去年停刊的《ONE》,罪魁禍首其實是黎智英領導無方,其用人不當,早已種下禍根。當管理層出現問題,沒法好好管治及善用人材和資源,最受牽連,必定是雜誌質量。讀者眼睛是雪亮,好與壞他們是看得出,網媒出現只是紙媒給自己的檔箭牌,讀者不看,根本就是你沒吸引力。而品牌投放廣告的原則很簡單,有一定數量讀者群和知名度的媒體,便是優先對象,當廣告費愈來愈少,就更嚴選媒體。現在大家一窩蜂發展網媒,以為是避難所,但何嘗不是也有失敗個案。
其實任何媒體,留不住讀者的心,都註定會失敗。《100毛》的出現,正好讓業界反思自己的責任,正如美國《Vogue》前主編Diana Vreeland曾經說:「我們不是要去滿足人們的渴求,而是要啟發他們未知的渴望。」當一街都是雜誌報刊和網媒,在做同一樣的東西,大家以為這些都是可以滿足讀者需求的時候,其實忽略了他們是等待被啟發,等待看不一樣的東西。《100毛》和毛記電視就是這樣成功跑出,讀者的支持、迴響,變成了巨大籌碼,廣告客戶蜂擁而至,長做長有。沒讀者真金白銀捧場,只靠廣告收入生存的雜誌媒體,跟只靠自由行維生的名店,其命運又有何分別?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