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08/2020Text: 由作者提供
不爭氣的藝評人:甚麼是藝評?觀眾、藏家真的需要藝評人?
最近看畢何慶基先生(Oscar)的最新著作《不離地藝評──何慶基剪報集(一九八〇—一九九〇年代)》,實在感慨良多。
筆者不是藝評人,但作為藝術界一份子,不時都會想:其實甚麼是藝評?觀眾真的需要藝評人嗎?If so,一個稱職的藝評人應該是怎樣的,擔當一個怎樣的角色?
月前,在中環Lévy Gorvy畫廊參觀美國已故黑人藝術家Jean-Michel Basquiat展覽。關於藝評,Basquiat曾經說過:“I don’t listen to what art critics say. I don’t know anybody who needs a critic to find out what art is.” 還記得當年在拍賣行工作,開始研究Basquiat生平的時候無意中讀到這句話,真的有點「如雷灌頂」的感覺。
「如果藝評是個批判、反思的過程,那麼藝評首先批評的是藝評人本身。藝評人容易自視為神明,為人間分優劣黑白,因此必須擺脫自我飄飄然而謙卑下來,行文時必須不斷反思,明白到所謂『優劣』深受個人背景和社會客觀情況所左右。」
作為一個在外國留學飽讀藝書回港工作的藝術專業人才,難得的是何慶基先生在80年代開始寫藝評專欄時便已有這種「不離地」的反省和自覺。
近年,不少藝評人都在抱怨或慨嘆,為何在香港寫藝評是一件如此不受重視的專業?為何讀了那麼多書,看了那麼多展覽,在文章中引了那麼多經據、經典,但最終得回來的稿費竟是如此的「低賤」,工資連一個最低工資也比不上?
這些問題,何慶基先生在書中的幾篇短文都有精闢的分析。如在《藝評漫漫路》中,他就一針見血地道出了有關藝評的一大inconvenient truth:「藝評往往流於文化研究式的鋪陣理論,藝術品是用來引證文化研究權威理論的借口,艱深詞彙、糾纏不清的理念,一開始便把讀者推開。與其投訴人家對藝評態度冷漠,藝評人倒應自我反省,究竟有多少誠意與人家溝通。」
回想Basquiat的那句quote,我們也不妨去查看一下全球最優秀的藝術收藏家,當中有多少會說他們的眼光和品味是從藝評人(art critics)而得來的?
以筆者的經驗,敢說是:零。
何解呢?
不是說藝術界沒有具備識見的藝評人,但當想到藝評人那種「高高在上、自以為是的狂妄」的態度,以及酸溜溜文人說教式口吻去批判這批判那的作風,我相信收藏家都會更願意去向畫商、藝術專家或藝術家請教和交流吧。
以上這些都是何慶基先生寫於上世紀80至90年代對於藝評的反思。可惜的是,到了三十年後的今天,隨著本地藝術市場的急速發展,我們不見得有多少藝評人能夠趕得上大時代的步伐,發揮應有的「以自身的藝術專業知識與大眾溝通文化藝術」的積極作用(相反當代藝評人在自以為懷才不遇-->整天出post呻窮-->怨天尤人方面的能耐看來比誰都要強大……此乃後話)。
在「後疫症」的新常態下,天下間的所有藝術工作者都無一例外地面對著史無前例的生存掙扎。所謂「適者生存」,藝評人能否放下無謂的ego和身段,拿出多一點誠意,專注寫好清楚明白易懂的好藝評文章,讓Oscar這些上一代本地藝評人的優良傳統得以延續?Sad but true的事實可能是,其實沒有多少香港人會真心care,但如果藝評人還想別人把藝評當作是一門專業或一回事,自己也應當加把勁去爭氣的。常言道:“Respect is earned, not given.”
【你點睇?】特朗普指不排除使用武力奪取格陵蘭及巴拿馬運河,你認為言論會否加劇美國與盟友間的不信任?► 立即投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