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30/12/2016

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

  被稱為「存在主義之父」的丹麥作家齊克果(Søren Aabye Kierkegaard,1813-1855),在他的日記中說:「蘇格拉底偉大之處,在於即便他遭受指控,且必須面對人民大會,在他眼中也看不見群體,唯有個體。」日記中他又說:「性靈的優越之處在於只看個體。但,唉,我們這些凡人都跟著感官行事,因此,一旦聚集在一起,我們眼中就只有群體,變得不一樣了。」

 

  在新版的《齊克果日記》讀到這些句子,使我深思。

 

  齊克果在世只有42年,他30歲前已有許多作品問世,以作家之姿態行走於哥本哈根了。1846年,丹麥煽情小報《海盜報》(The Corsair)刊登了嘲諷齊克果的圖畫與文章,將他描寫成一個滑稽的怪人,齊克果走在街上被眾人指指點點與嘲笑,他稱之為「被鵝群踐踏而死」的緩慢凌遲。

 

  這不愉快的經驗,讓齊克果更加認清「群體」(crowd)的危害性。他將這些無知的大眾稱之為「暴民」與「無意見的烏合之眾」。齊克果對於庸俗大眾是徹底敵視的,在他心目中,「群體」帶來盲動與錯謬,唯有「個體」才是通達真理的道路。

 

  齊克果是虔誠基督徒,他說:「在上帝眼中,千百萬人過去與現在擁有的無限靈魂並不會形成群體,祂只看到每一個個體。」他相信,真正的信仰必須是從「個體」的內心出發,直接通達到他信仰的神,而不是來自於外在的灌輸與社會壓力;在他看來,對教會言聽計從的信徒完全走錯了信仰的道路。

 

  政治信仰也如同宗教,個體對某種政治理念的認知,可以是真誠的,但一旦聚集在一起,人就會跟著感官行事,成為盲動的暴民。

 

  齊克果1813年出生於丹麥哥本哈根,1855年逝世,是個憂鬱且多產的作家,曾被稱為「丹麥瘋子」,在他短短42年的生命裏,寫下無數的作品。

 

  齊克果的作品涵蓋神學、文學批評、心理學和宗教學。他對當時的社會和基督教的改革提出許多針砭之言,對於哲學更有重大的突破性見解,尤其是對於黑格爾和浪漫主義的批評,為現代主義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他也為聖經的角色賦予現代的意義,對二十世紀的神學和宗教哲學影響甚鉅。

 

  齊克果文思敏捷,主要作品有:《反諷的概念》、《非此即彼:生活片簡》、《愛在流行》、等等。中譯出版有《誘惑者日記》和《齊克果日記》,他的日記是最受關注的文學作品。

 

  齊克果認為哲學的使命在於尋找好的人生,所以我們要回到人的存在,理解人可以達到的目的有限,理解人的憂慮、恐懼、感性,並且從中找到安身立命的可能。他的哲學書寫充滿文學的澎湃情感,完全不像一般人印象中嚴肅拘謹、細細推證的哲學著作。他終生埋頭苦寫,從22歲開始,日夜不休地寫了20年,累積了驚人的創作量。感嘆自己「從來沒有知己」的齊克果,生前並未獲得思想界的肯定,死後多年才獲得哲學的尊榮,被封他為「存在主義之父」,給他這封號的原因在於他把哲學討論的焦點,從對於外在世界的探索、對於知識體系的建構,轉回到人的存在(existence)本身。

 

  存在主義的存在(Being),是指人的存在。如果問:桌子存在嗎?椅子存在嗎?這個問題是沒有意義的,因為無論你問不問這個問題,這些東西都是原來的樣子,不會改變。但人的存在是會改變的,人的存在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有生命力的、能夠自由選擇的。換句話說,存在就是抉擇,就是選擇成為自己的可能性。

 

  人在作選擇的時候有兩種可能,第一種是選擇不成為自己,第二種是選擇成為自己。第一種選擇顯然比較容易,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習慣偽裝自己、遮蔽自己內心真實的情感,扮演別人所期待的角色,而從來不作真誠的抉擇,因為我們害怕真誠的抉擇會讓自己與他人發生衝突。

 

  齊克果把人的「存在」,凸顯出自由抉擇的內涵。他認為,儘管在宇宙萬物中,唯有人有資格使用存在這個詞,卻很少人真正去使用。齊克果曾經提過一個生動的例子作為比喻:人生就好像一個酒醉的農夫駕著馬車回家,表面上是農夫駕馬車,事實上是老馬拖著農夫回家。因為農夫喝醉了,根本沒有清醒的意識,然而老馬識途,因此能夠把農夫拖回家。

 

  人的一生就猶如醉農夫駕馬車在回家的路上,大部分時間都在昏睡之中。只有當一個人清醒的時候才能夠決定自己真正要走的路、做真正的自己。

 

  當代很多議題,如為自己活、做你自己等等,都是由存在主義啟發出來的。

 

  在中譯本《齊克果日記》裏,被選為第一則的,寫於1836年,如下:

 

  「我剛從一場派對回來,我是派對上的活力與靈魂:我字字珠璣,人人都因此歡笑,崇敬我—但我走開,我在這篇日記裏確實需要用到如地球軌道一般長的破折號———————————————————————我想一槍斃了自己。」

 

  23歲的齊克果寫下這則日記,充分表現了他的憂鬱悲觀,他對眾人、對世俗價值的厭倦與不耐。在甚受歡迎、備受崇敬的派對回來竟然「想一槍斃了自己」,因為自己在群體中的享受,而對自己厭惡和憤怒。他形容自己的心情「就和太監的性欲一樣,是一潭死水」。他在日記裏寫道:「我有一位密友—我的憂鬱—如影隨形……她是我所知最忠貞的情婦」。憂鬱如同幽靈一般跟隨著齊克果,在他日記中憂鬱一詞出現的頻率極高。

 

  新版中譯《齊克果日記》是從齊克果近萬頁的日記中,選輯了最具代表性的篇章,以編年史的架構,爬梳成四大主題:心靈迷宮、人際交往、哲學思想、對基督教的詮釋。四大主題分別勾勒了齊克果為人子、作家、基督徒的形象,亦呈現出齊克果內心世界的全貌。

 

  從「心靈迷宮」為始,「生與死」為終。他死前一年寫的一則日記說:「傾聽婦女在分娩時的哭喊,凝視垂死的男人在臨終時刻的掙扎,然後告訴我,在人生的起始與終途,可有一絲一毫打算讓人享受之處?」

 

  人哭著來到人間,又在親友哭聲中離世。在生與死的哭聲中,「有的只是孤獨與迷失」。齊克果這樣看人生。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齊克果日記》

作者:齊克果

由 商周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文學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