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2/04/2016

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不久前,我在這裏介紹過著名學者漢娜·鄂蘭的書《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特別是她的「平凡的邪惡」理論。這本書講鄂蘭1961年在以色列觀察公審二戰的戰犯艾希曼的體驗。

 

  艾希曼是前納粹負責運送猶太人去死亡之路的主要負責人。他並非對猶太人有多大的反感或深仇大恨,而是一位如鄰家大叔般的平常人,執行大屠殺就像公務員在執行一般的公務一樣。鄂蘭描述他在法庭的最後陳述:「他從來沒有憎恨過猶太人,也從來沒有殺人的意願,所有的罪行都是來自對上級的服從,而服從應該被譽為一種美德。他不屬於統治階層,只是個受害者,受罰的應該是領導階層。艾希曼說:『我不是那個被打造出來的禽獸,我是謬誤的犧牲品。』」

 

  艾希曼和許多納粹分子的服從「美德」(如果這是美德的話),帶來人類大規模的種族滅絕災難。

 

  因此,服從是美德嗎?服從是人性嗎?人類種種活動都是依靠命令與服從去執行與完成的。面對違背自己心中的道德價值判斷的權威命令,一個人會服從到什麼程度?又或者會作出反抗到什麼程度?在艾希曼經耶路撒冷大審被判處死刑後,身為猶太人的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史丹利‧米爾格蘭(Stanley Milgram, 1933-1984),開始反思權威與服從之間的關係。為此,他在實驗室中進行了一系列挑戰人性的「電擊實驗」。實驗的目的在於想知道人類會無視結果、服從權威到何種程度。實驗的結果徹底改變了我們對道德與自由意志的看法。米爾格蘭的實驗和研究,出版了一本書記述。書名是:《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Obedience to Authority: An Experimental View)。

 

  米爾格蘭生於1933年,英年早逝於1984年。他在哈佛大學取得心理學博士學位,隨後擔任大學教授。於耶魯教書時主持了知名的「米爾格蘭實驗」(Milgram Experiment),探討人對權威的服從性。

 

  實驗以一組三人進行,真正受試者擔任「老師」(Teacher);一人擔任「學生」(Learner),由演員飾演,假裝遭電擊而發出痛苦慘叫聲;另有一個擔任「權威」角色的「實驗者」(Experimenter)。「老師」與「學生」分處兩個不同的房間,只能透過對講機溝通,學生答錯時,老師將給予學生電擊懲罰。隨著犯錯越多而電擊的強度越大。當受試者老師想停止實驗、不再電擊時,權威「實驗者」會照下列順序催促:●請繼續。●這個實驗需要你繼續進行,請繼續。●你絕對要繼續進行。●你沒有選擇的餘地,你「必須」繼續。

 

  由演員擔任的「學生」假裝每增加電擊強度就表現更痛苦,但受試者「老師」並不知道電擊是假的,他看到學生越來越痛苦的表情,想停止實驗,但絕大部分的受試者都無法拒絕不正義的權威命令。

 

  經過十九次實驗,參與人數多達一千人,結果說明人類有服從命令的傾向,完全無視於他們的所作所為會造成甚麼傷害或後果。 

 

  服從的本質是甚麼?服從的本質就「在於一個人把自己視為他人期望的工具,因此不再認為自己要為自己的行為負責」,換言之,服從除了不會思辨自己的行為以外,更深沉的意涵在於規避自己的責任與自主性,而選擇追隨強人或威權,這或許是民主政治最大的敵人,即所謂「逃避自由」。

 

  在傳統的教育環境裡,身為學童,我們都學過而且體驗過這一連串的校規:除非老師准許你站起來離開座位,否則你必須乖乖坐著;發言前必須先舉手,老師同意後你才能說話;不能跟老師頂嘴,也不許抱怨。這些行為規則深深灌輸到我們的腦海裏,即使我們長大成人之後,它們依然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就好像我們身上永遠掛著一個牌子,提醒我們要服從權威。然而,不是所有的權威都能做到正義、公平、道德與守法,我們從未受過清楚的訓練,讓我們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關鍵的不同。正義的權威值得尊重與服從,甚至於毋須太多質疑,但不義的權威應該會引起大家的疑慮與不滿,最終引發挑戰、反對乃至於革命。

 

  在強調人權保障的民主國家,所謂支配服從的關係,需要檢視其正當性的基礎。法國作家卡謬(Albert Camus)主張:「我反抗,故我們存在。」反抗即代表著一種新的存在抉擇,而不是默默地服從各種既存的倫理價值。要避免「邪惡的平庸」,端視我們是否能針對各種支配服從關係,進行思辨,若認為「邪惡」即須反抗,才有新的存在可能性。

 

  服從是個稀鬆平常的東西。然而,如果不能正視服從在形塑人類行動上扮演的角色,那麼許多重大的行為將無從理解。一個由衷厭惡偷竊、殺戮與攻擊的人,如果是奉命從事這些行為,他的內心也許會相對輕鬆。要一個人自動自發做出惡劣行為確實無法想像,然而,如果有人下令他這麼做,他或許會毫不猶豫地執行。《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這本書引領我們思考人類社會所面臨的巨大難題:

 

  一直被教育成必須服從權威的我們,能否明辨「正義」與「不義」的權威有何關鍵差異?能否挺身反抗不義權威?抑或是,只要命令來自看似正當的權威,人都會服膺甚至盲從呢?

 

  從德國納粹大屠殺、ISIS恐怖攻擊,乃至製造黑心食品的大企業等,究竟是權威殺人,抑或是,由許多平凡人共同犯下的集體罪惡?

 

  米爾格蘭的實驗與論述,提醒我們重新審視人性的本質、道德的意義,深入思考何謂是非善惡,他並提出警訊:當人在整個邪惡行為鏈中只擔任某個環節,且距離行為的最終結果很遠時,人在心理上很容易忽視自己應負的責任,甚至完全沒有人性。

「一分鐘閱讀」推介書籍

《服從權威:有多少罪惡,假服從之名而行?》

作者:史丹利.米爾格蘭

由:經濟新潮社出版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你點睇?】《施政報告》提出醫療改革,盧寵茂表示日後普通科門診擬只接受弱勢群體,你是否支持?►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Reading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