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最愛專欄  收藏文章 

12/01/2024

難得仍有人出唱片,也慶幸仍有人買唱片

  行為上,仍然是那個會行唱片舖的少年,即使我已是中年。

 

  「唱片舖」這名詞,似乎已不太適當,畢竟大部分,都會兼賣影碟。但本文不是甚麼嚴格學術論文,所以叫回唱片舖算了。

 

  知道林憶蓮2018年的《0》終於推出CD版(之前只有串流和黑膠版),於是去唱片舖望望,嘩,盛惠五百幾,是炒價抑或原價?

 

林憶蓮《0》

(網上圖片)

 

  今時今日還有人買CD?當然有,我就是其中一個。如實經歷過一個由Cassette/黑膠成功過渡去CD的年代,為甚麼改買CD?因為Cassette/黑膠被指音質及不上CD,只是估不到幾十年後,黑膠復興,再次盛行,甚至成為奢侈享受;Cassette亦備受追捧,同一張Album,出一餅(曾被指音質差的)Cassette,隨時賣高過一隻(曾被指音質上乘的)CD。

 

  最大眾的音樂實體產品仍然是CD。實不相瞞,英美歌手樂隊的CD我已經完完全全沒再買,畢竟在串流平台有得聽,而且英美歌手樂隊推出CD,往往得隻CD,加本薄薄Booklet,That’s All,不似得K-pop,隨碟附送一本成百頁寫真(另加海報和相及卡),有時候我已經不知道自己究竟是在買CD還是買寫真——其實我知,根本就是為了那本寫真才去買CD,入手後,拆包裝,會即刻拎本寫真出來揭;隻CD?原封不動,反正那些歌,去串流平台聽去YouTube睇便可以。

 

陳柏宇《in Rhythm》,在早前叱咤獲頒至尊唱片大獎。

(網上圖片)

 

  這是一個單曲化年代,歌手儲夠歌,才出碟(這裏不嚴格劃分Album和EP)。這個儲歌過程,可以動輒好幾年,像陳奕迅去年推出的專輯《CHIN UP!》,當中的〈致明日的歌〉和〈是但求其愛〉都已是2020年的歌。又例如姜濤,明明擁有十多首個人單曲,卻一直未出個人專輯。所以,當一個歌手終於(獲公司安排)出碟,在今時今日,對歌手對歌迷,都是一件大事,盛事;為了隆重其事,盛載CD的,不能再是那個紅歌手一年可以出兩隻Album加多張新曲 + 精選的年代,一個膠盒(頂籠加多個紙套)就算,而往往是一個經過精心設計,或擁有華麗裝潢的包裝,例如黃妍《4891》,隨碟附有一本以村上春樹《1Q84》作概念延伸的同人小說;馮允謙《In Good Time》,附有一個鐘,有齊時針分針秒針;陳健安《Life afteR Life》,沒有小說沒有鐘,卻在封套設計上,加入必定增加製作工序和成本的設計,好名貴好靚。

 

陳健安《Life afteR Life》

(網上圖片)

RubberBand《JUNTOS》

(網上圖片)

馮允謙《In Good Time》

(網上圖片)

馬天佑第二張EP《Hi Five》,除了數碼版,只出黑膠,包裝上,猶如一幅油畫。

(網上圖片)

 

  CD出了,還未完,還要宣傳,其中一種宣傳,是歌手本人落唱片舖搞簽名會,又或捧自己場,買自己隻碟。在這個可以上網聽歌買碟的年代,難得仍然有唱片舖,打開門售賣實體CD——由出歌到出碟到設計成實體Product到正式賣碟,是一連串不知何時終將消逝的行為,成件事,珍貴到喊。

 

陳健安出大碟,去信和的唱片舖捧自己場。

(圖片來源:陳健安IG)

 

  無論包裝如何隆重華麗,整件Product最珍貴的,仍然是那隻CD。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etnet 30周年】多重慶祝活動一浪接一浪,好禮連環賞! ► 即睇詳情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Movie & Drama #影視娛樂 #出碟 #Cassette #CD #馮允謙 #黃妍 #宣傳 #EP #陳柏宇 #黑膠 #唱片封套 #RubberBand #馬天佑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貨幣攻略
大國博弈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