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失速】內地首季經濟勢創30年低 基建投資成「救命稻草」
新冠肺炎疫情年初以來席捲全國,此後更演變成全球流行的大瘟疫,導致環球經濟近乎停擺,資本市場連日暴瀉。內地官方於上周一(16日)公布1-2月工業、投資及消費數據,按年增幅均以雙位數下挫令市場大跌眼鏡,首季經濟遭遇滑鐵盧已是「板上釘釘」。
洪灝提醒,一些如高鐵和城軌以及電網都是以前就已經計劃好的項目,這些投資不太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市場不應過分炒作(CNS資料圖片)
中金最悲觀:首季GDP可能萎縮9.3%
據《彭博》統計,經濟學家目前對內地一季度經濟同比增速的預期中值為3.8%,創30年以來最低水平,多間大行料錄萎縮。經濟學家同時下調今年內地GDP預測至1.4%。
其中,中金宏觀周一(23日)最新報告稱,內地首季GDP同比可能萎縮9.3%,較外資行高盛收縮9%的預期更差;全年實際增速亦由6.1%大降至2.6%。瑞銀早前連續兩周下調中國經濟預測,稱3月經濟活動也難以恢復正常,下調一季度GDP預測至同比萎縮5%。此外,由於疫情全球蔓延將拖累中國復甦,預計中國2020年經濟同比增速下滑至1.5%。美銀美林則相信,隨著進一步寬鬆政策推出,中國可先於歐美實現經濟反彈,但全年經濟增速很難如監管所望企上5%,早前定下的「保六」目標更已是過眼雲煙。
中國供應端漸恢復 惟需求端疲弱
近期官方持續釋出樂觀情緒,伴隨疫情防控持續向好,在「復工復產」大棒下,全國經濟活動漸趨活躍。人民銀行副行長陳雨露22日在國新辦發布會上大派「定心丸」,強調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化。國家統計局副局長盛來運亦前來「助攻」,其在《人民日報》刊發署名文章指,從主要指標變化的性質及走勢看,疫情衝擊是短期的、總體可控的,而且部分影響反映了抗擊疫情需要付出的代價,無需放大其負面影響。通常下半年經濟總量佔全年55%,上半年佔45%,其中一季度僅佔20%左右。只要二季度後經濟加快恢復,有機會彌補1-2月份的經濟損失。
在全球仍苦於抗疫的階段,中國誓要走出「獨立行情」,市場對此眾說紛紜。有分析師認為,雖然中國產業鏈相對完全,但在全球產業鏈背景下,中國實則無法「獨善其身」。例如富士康等中國工廠,即便全員復工復產,亦將因為日韓當地一部分製造商暫停運營,而降低對中國工廠的零部件供應,從而影響產量和營收。與此同時,環球經濟下行嚴重打擊國內外需求,中國即便能100%恢復產能,亦可能面臨接不到訂單,或貨品滯銷風險。
監管敲打「新基建」熱潮:機會不在基建本身
內地經濟多年來依靠投資、出口、消費「三駕馬車」驅動,惟疫情下出口和消費勢必遭遇重大挫折,投資成為唯一的「救命稻草」。據《路透》上周五(20日)引述四位政策消息人士透露,中國將出台數萬億元人民幣財政刺激措施,以重振經濟。據悉,增加的支出將以2.8萬億元人民幣地方政府特別債券作為支持,包括啟動一些新的項目,包括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供應、5G網絡和數據中心。
近期以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主題的「新基建投資」遭到媒體熱捧,交銀國際研究部主管洪灝則多次提醒,其中一些項目,如高速鐵路和城軌建設以及特高壓電網,都是以前就已經計劃好的項目。在經濟增長遠低於6%的既定增長目標的情況下,這些投資不太可能成為經濟增長的驅動力,市場不應該對於基建過分炒作。不過,基礎設施投資仍最有可能被選為再次拉動增長的政策選擇,儘管投資規模可能不會遠超預期。
《新華社》最新亦發表評論為「新基建」熱潮降溫。評論認為,抓住、用好「新基建」這個機遇,需要從實際出發、找準著力點、有序推進,切忌一哄而上,盲目跟風,隨意為之。所謂「新基建」之「機」,不在基建本身,而源自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與經濟社會轉型需求的疊加,是時與勢的結合。此時加快推進「新基建」,是通過築牢「硬件基礎」給創新加把勁、添把火,加速新技術的應用、新模式的孵化、新業態的湧現。
中金料內地首季GDP萎縮9.3%
新冠肺炎疫情由中國向外蔓延,不用3個月時間已演變成全球大流行。內地官方於上周一(16日)公布1-2月工業、投資及消費數據,按年增幅均以雙位數下挫,內地首季經濟勢創30年低。多間大行更料錄萎縮。其中,中金宏觀今日最新報告稱,內地首季GDP同比可能萎縮9.3%,較外資行高盛收縮9%的預期更差。
表列機構對內地首季及全年經濟預測
撰文:李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