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4-26
【專訪】陶冬:馬克龍尋求與美國不同的對華路線(去片)
法國總統馬克龍4月國事訪問中國三天,受高規格禮遇,空中客車公司更獲得160架飛機批量採購協議,成為熱話。對此,瑞信亞太區財富管理部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博士接受《經濟通通訊社》專訪時表示,馬克龍尋求與美國不同的對華路線,可能對全球地緣政治帶來巨大的衝擊。
他指,1964年,法國總統戴高樂訪問中國,打破跟「紅色中國」交往的禁忌,和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係;此後,戴高樂尋求與美國和蘇聯之間的「等邊外交」,公開提出歐洲應該是兩大軍事、經濟集團之外的「第三方勢力」。到密特朗出任總統時,甚至提出歐洲邦聯概念,涵蓋所有歐洲國家,包括蘇聯,顯示法國有試圖建立「世界第三極」的戰略思維和外交傳統。
他認為,今天馬克龍力排西方眾議,以經濟合作為主題修復與中國的各項關係,也達成了豐碩的商業成果。關於對華關係和台灣問題的立場,馬克龍明顯與美國的主張保持了距離,強調歐洲應該有自己的獨立外交立場。過去歐洲的對外政策是法國和德國共同協商、推進的,但現在的德國總理朔爾茲已經被執政聯盟內部事務搞得焦頭爛額了,此時此刻法國只能單打獨鬥,來推進歐洲成為世界「第三極」的夢想。
不過,馬克龍自己的處境也不妙。在沒有議會足夠選票支持的情況下,馬克龍政府繞過議會,強推退休金改革,將退休年齡調高兩年,觸發了遍及全國的抗議活動。在憲法委員會的支持下,馬克龍簽署了退休金改革法案,不過他的民意遭到重創。陶博強調,馬克龍能不能和美國分庭抗禮,還要看他的民意基礎和他在歐盟的周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