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21/09/2022

陳子昂觀天地和蘇軾觀廬山:前者是對生命深刻而嚴肅的思考,後者教人觀察事物哲理

  常讓我深思的一首唐詩,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這首只有22個字的詩句,被編集《唐詩三百首》的蘅塘退士列為「七言古詩」的第一篇。

 

  全詩是:「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短短四句,出自肺腑的自然流露,全無斧鑿痕跡。古人,除了指古代的人之外,亦往往有「典範」之意。如白居易詩:「古人唱歌兼唱情,今人唱歌唯唱聲。」就是指兼唱情的古人才是典範。

 

  前不見古人,使人想到典範失傳;後不見來者,也表示對未來沒有了期盼。個人站在古幽州臺上,仰觀茫茫宇宙,俯察熙攘人世,想到悠長天地,而自己的的所思所慮既接不上前人,又連不上來者。於是感傷地流下眼淚。前人有評此詩,說:「胸中自有萬古,眼底更無一人。古今詩人多矣,從未有道及此者。」

 

  有人說,這是詩人懷才不遇之嘆。我認為若只是基於個人身世,不會有這樣對歷史、對天地的感懷。詩人的孤獨感,是對生命深刻而嚴肅的思考。

 

  宋代蘇軾的《題西林壁》,教給我觀察事物的哲理。

 

  全詩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這首詩寫廬山。山脈是連綿的;山峰是孤立的。因此橫看是山嶺,側看是山峰。遠近高低去看,各有不同樣子。後兩句是哲理所在:身在山中,看到不同面相,那不是廬山真面目;要看到真面目,就要保持一定的距離。

 

  看山如此,看世事也如此。看一家公司,看一個國家,固然有「耳聞不如目睹」的說法,但多角度、全方位的耳聞,往往比「身在此山中」的目睹更全面,和更接近真實。

 

本文摘自香港電台第一台 (FM92.6-94.4) 李怡主持的《一分鐘閱讀》。該節目逢周一至周五播出,並存載於港台網站 (rthk.hk)。

 

 

 《經濟通》所刊的署名及/或不署名文章,相關內容屬作者個人意見,並不代表《經濟通》立場,《經濟通》所扮演的角色是提供一個自由言論平台。

想要獨家投資理財Tips?即Like etnet 全新Facebook專頁► 立即讚好

Festive Cheer is in the air

You May Also Like
#一分鐘閱讀 #閱讀 #Reading #李怡 #唐詩三百首 #陳子昂 #《登幽州臺歌》 #蘇軾 #《題西林壁》 #人生哲理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大國博弈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