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文章 

07/01/2021Text: Helena Hau

拱形就是羅馬建築?香港還有哪些富有古典色彩的建築可尋?

  一台推土機,將埋藏於地底多年的深水埗主教山配水庫推到人前,看著拱門、拱頂和柱廊的設計,不少人的腦海中馬上浮現古羅馬式建築的影子。對於古羅馬建築的著迷,也不是沒有道理的,但是否拱形設計的建築就是我們所認知的羅馬建築?但明明拱形設計根本就不是源自羅馬,但為何卻成為羅馬建築的一大標識?

 

  Readmore:藉古建築尋根香港歷史,願主教山配水庫繼續為時間見證

 

Source/ 香港遺美 Hong Kong Reminiscence

 

  從埃及、希臘、羅馬到著名的文藝復興、洛可可、新古典主義等這一脈相承的西方文化,藝術運動都代表著時代的變化與進步。若說希臘是找到人類美的起點,那麼羅馬可能就是發揚公共建築的最早範本。羅馬文化是希臘文化的承襲與延續,對此大多人都沒有太大的異議;從建築上看,希臘喜用柱式風格,因此建築空間多以方形為主,結構也是垂直和水平的柱樑,而羅馬則採取拱形(arch)的設計,這兩者最大的分別或許就在於空間大小的問題,拱形的設計免除了不少柱子的元素,比起跨度不大的方形空間,空間自然增大許多。

 

  從方形到加入了半圓 / 圓形建築結構的轉變,與古羅馬的政權因素有關。羅馬從最初繼承希臘的城邦民主到後來的帝國政治,從管治上千人的小城邦變成管治上百萬人的大都市,羅馬在城市規劃中,必須下更多的功夫;而我們耳熟能詳的「條條大路通羅馬」,說的就是羅馬的城市規劃及所修的馳道,大型的公共空間及建築亦因此興起,最著名的莫過於羅馬鬥獸場,能容納多達五萬人;當中,逾80個拱形設計可作分散人流之用。

 

 

 

Interior of the Colosseum Rome by Thomas Cole,1832

 

  說到拱形設計的誕生,其實早在被視為文明發源地的古代近東時期已經存在,而羅馬使用拱形作為建築特色,亦是繼承了意大利半島的伊特魯里亞文化運用拱結構的建築風格。聰明的羅馬人除了保留和承襲各地的文化精髓,包括沿用古希臘的經典柱式結構(Doric、Ionic和Corinthian),更將不同文化的藝術及建築風格融合為一,向上發展並形成自家風格。當然,建築的風格與形態往往離不開所用原料,對比起希臘的大理石,羅馬更多用的是火山灰,基於當地原料,所以羅馬人很早就發明了混凝土,將其結合石塊使用,在建築技術上有很大的貢獻。除了羅馬鬥獸場,萬神廟也是著名的羅馬公共建築標誌之一,而且還是混凝土與石塊相結合的技術所建而成,是西方巨型的圓拱建築的最早典範。

 

 

   前三為希臘經典柱式結構,羅馬沿用希臘經典柱式結構,都創立了自己的柱式結構,後二為羅馬柱式結構。

 

羅馬標誌性建築之一——萬神廟,前方採用古希臘式建築風格,後方採取羅馬式的巨大穹頂設計。

 

An 1836 view of the Pantheon by Jakob Alt

 

  萬神廟的門口沿用了希臘的方形及石柱的建築風格,走進殿內,卻是圓形的建築,巨大的穹頂設計和內部逐漸縮小的小凹格產生了一種向上的感覺。其設計所營造的空間感頓時讓人產生敬畏之心,所以就算拱形設計不是源自羅馬,但它在運用上已經遠超於希臘等其他地方的貢獻,在歷史文化上留下重要一筆,因而才能成為標識。

 

 

  去到中世紀時期,因基督教盛行,興建了大量教堂,當時的教堂建築就是吸取了羅馬建築對拱形結構的唯美詮釋;而從巨大完整的穹頂設計發展為一個個小穹頂,被視為是延續羅馬風格的一種,在美術史上稱之為羅馬式藝術。羅馬式藝術和建築對之後的西方文化發展有很大影響,包括從羅曼式、拜占庭、文藝復興、古典主義及新古典主義等打後的西方建築,都不難找到羅馬建築的影子,或者說都借鑒了羅馬時期的建築風格。

 

  反觀主教山配水庫,作為功能性用途的建築,結構相對簡約,沒有任何裝飾及修飾,但柱廊與拱形的設計,依舊營造強烈的空間感,而且配水庫經歷了百年歲月,一磚一瓦都埋藏著過往的痕跡。那麼,除了配水庫以外,香港還有哪些富有古典色彩的建築值得一看呢?

 

下頁介紹香港古典風格的建築。

【你點睇?】美國總統大選在即,你認為誰將最終當選?► 立即投票

Fall in Fall

You May Also Like
#教堂 #古典建築 #古典建築 #香港古典建築 #羅馬式建築 #羅馬建築 #羅馬建築元素 #主教山 #Art & Culture #Travel #終審法院 #聖保祿修院基督君王小堂 #鹽田梓聖若瑟小堂
More on Art & Living
Popular Tags
即時報價
全文搜索
Search
最近搜看
    • 港股
    • A股
傾力救市
貨幣攻略
More
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