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車
30/03/2023

你今年幾歲?

  年齡是個人秘密,無故「問人幾歲」,現社會是一條犯私隱的問題,隨時被人問候回應。大部分人都知道自己出生年齡,碰到這問題,你有權選擇回應或沉默。具體一點,如果被問到你的「血管幾歲」,超過九成人不但不懂回應,還立時感覺到自己的身體好像甚麽地方出了毛病。

 

血管年齡

 

血管年齡

(網上圖片)

 

  「血管年齡」實際上是指人體大動脈血管的功能狀態。早在400年前,英國內科醫師Thomas Sydenham就指出人體動脈的重要性:「一個人的動脈有多老,他就有多老」,就是說動脈年齡才是人體的實際年齡。

 

  人體動脈的僵硬度代表了血管年齡。血管年齡愈高反映動脈僵硬度愈高,患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愈大,同時還會影響各個器官的血液供應,各種病症自然會接踵而至,與此同時這些病症也使血管情況進一步惡化。而目前困擾人們的眾多慢性病,如高血壓、冠心病、腦中風、動脈粥樣硬化實際上都是血管病。醫學上稱為「動脈硬化」的指數,是衡量動脈硬化程度的一個重要指標。

 

  很多人的生理年齡和「血管年齡」可能會有很大的差異,如30多歲的人,可能有60歲的血管;而60多歲的人,也可能有30多歲的血管。

 

評估血管年齡

 

  以下幾個方法可評估一下你的「血管年齡」,亦即是「動脈硬化指數」。

 

一、根據血脂資料評估(可自測)

 

  動脈硬化指數(AI)= [血總膽固醇(TC)-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 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

 

  動脈粥樣硬化指數是國際醫學界制定的一個衡量動脈硬化程度的指標,正常數值為<4。如果動脈硬化指數˂4,那麼說明動脈正處於青壯年,比較健康。數值愈小,動脈硬化程度愈輕,引發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就愈低。而如果動脈硬化指數≥4,則說明動脈已經開始步入老年,發生了硬化。數值越大,動脈硬化程度愈高,就愈容易發生心腦血管疾病。

 

二、檢查骨密度(腳跟骨超聲掃描)

 

  骨質疏鬆和血管鈣化有共同的發病機制,都是慢性的炎症反應導致,得骨質疏鬆的人多數有血管鈣化,骨質疏鬆和血管鈣化相伴而生。

 

三、頸動脈超聲(醫院檢查)

 

  動脈粥樣硬化是全身性的血管疾病,而頸動脈是窺探全身動脈情況的一個視窗。若是頸動脈血管壁上有斑塊形成,就會逐漸變得狹窄,導致血液流通不暢,甚至阻塞血管。檢查頸動脈超聲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血管年齡,有助於人們識別出亞臨床血管疾病(無症狀疾病)和心血管疾病。

 

四、根據血壓差評估

 

  若高壓和低壓讀數相差50毫米汞柱以上,提示可能有血管硬化情況,即發生老化。一旦血管出現老化,預示著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風險會明顯增加。

 

五、症狀自測

 

1、情緒壓抑。

2、對任何事情過於較真。

3、喜愛吃方便食品、餅乾或其他甜食。

4、偏食肉類和油炸食品。

5、缺少體育鍛煉和運動。

6、每天吸煙支乘以年齡超過400。

7、爬樓梯時感到胸痛、胸悶或氣急。

8、手足發涼、麻痹,有時疼痛。

9、注意力不易集中,明顯地拿東忘西。

10、高血壓患者。

11、血脂、膽固醇或血糖偏高。

12、親屬中有人死於腦卒中、心臟病。

13、其他一些血管老化徵象,如皮膚出現皺紋、手腳不靈便、四肢麻木等。

 

  以上符合項愈多,血管「年齡」愈高:符合0~4項者血管「年齡」尚在正常範圍內圍,符合5~7項者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10歲。達到8~12項者血管「年齡」比生理年齡大20歲。

 

  動脈血管「年齡」高出生理年齡10歲以上的人,患糖尿病、心臟病、腦卒中和其他動脈阻塞性疾病的可能性較大。

 

下一頁:破壞血管的生活方式、理順生活保養血管

 

破壞血管的生活方式

 

1、餐餐大魚大肉,血管容易堵。

 

  常在外面應酬,餐館裏的菜多用“高油、高鹽、高糖和「濃油赤醬」炮製出來,導致血管裏的脂肪愈來愈多,容易將血管堵塞。

 

2、晝夜顛倒,打亂血管生物鐘。

 

  熬夜,導致體內過多地分泌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讓血管收縮、血液流動緩慢、黏稠度增加。長期「黑白顛倒」的人,患心臟病的風險會比正常人增加一倍。

 

3、一天兩包煙,血管易「中毒」。

 

  吸煙是導致血管發生故障的元兇之一,吸煙會使血液的黏稠度比正常時升高8倍以上。

 

4、運動少,血管垃圾多。

 

  下肢血管很重要,卻常被大家忽視。多運動能讓更多的毛細血管開放,促進血液微循環;而長期不運動,血管內的垃圾會逐漸累積,形成粥樣硬化斑塊這個「不定時炸彈」,還會影響到毛細血管供血,並且隨時可能被引爆。

 

5、高血壓、糖尿病拖累心腦血管。

 

  高血壓患者發生腦梗死的幾率是正常人的4-7倍。而高血糖不僅累及微血管,還會導致大血管發生病變,血糖高的人,腦卒中的發生率比正常人高2-3倍。

 

6、壞心情傷血管。

 

  精神壓力可引起血管內膜收縮,加速血管老化。

 

調整飲食保養血管

 

  飲食決定血管一半好壞,人出生的時候血管是很好的,但因為我們進食習慣的不同,人老了呈現出不同的血管年齡狀況。

 

  日常飲食常處四高,血管易堵。四高飲食是指高糖、高油、高脂、高鹽的飲食,可導致血管被堵,血流不通暢。依據中醫食療對食物選擇參考,改變一下飲食習慣。

 

1、血管「清道夫」

 

  山楂、燕麥、黑木耳、金橘、茄子、紅薯、大蒜、洋蔥、生薑這些大食物最能疏通血管,並保持血管壁的彈性。醋也能軟化血管、降低血脂。

 

  黑木耳具有抑制血小板凝聚的作用。生薑具有抗凝血功能,平時吃一些生薑末或薑粉,血液會保持良好狀態,不易出現血栓。

 

  大蒜是一種天然的血液稀釋劑,還可增強心臟的收縮力量,降低動脈血管的阻力,使血液迴圈通暢,預防血栓形成。洋葱能抑制血小板凝聚,對抗血栓形成。還能阻止自由基對動脈血管的損害,使動脈血管內壁光滑,富有彈性。

 

2、含魚油多的食品

 

  魚肉富含硫氨酸、賴氨酸、脯氨酸及牛黃氨酸,有改善血管彈性、順應性及促進鈉鹽排泄的作用,富含不飽和脂肪酸的魚油還有保護血管內皮細胞、減少脂質沉積及改善纖溶的功能。

 

3、富精氨酸的食物

 

  精氨酸可以促進體內一氧化氮的釋放,起到放鬆血管和增加血流的作用。含精氨酸豐富的食品有海參、泥鰍、鱔魚及核桃、芝麻、山藥、銀杏、豆腐皮、葵花籽等。

 

4、補充葉酸

 

  食中缺乏葉酸及維生素B6、B12,易損傷血管內皮細胞,促進粥樣硬化斑塊形成。多攝食富含葉酸的食物,如莧菜、菠菜、龍鬚菜、蘆筍、豆類、酵母及蘋果、柑橘等,起保護血管作用。

 

5、豆漿,植物蛋白降血脂

 

  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的區別在於,從肉類等攝入動物蛋白的同時也會攝入脂肪,一旦過量就會造成高血脂、脂質沉著、血管硬化。

 

(iStock圖片)

 

理順生活保護血管

 

1、減少吸煙,降低血管變硬的誘因。

2、避免熬夜,熬夜傷身,累壞血管甚於毒藥。

3、多喝水

 

  水,被稱為是血液的「稀釋劑」。血液黏稠的人,每天要喝好「三杯水」。喝夠水,可促進身體新陳代謝,稀釋血液,降低血液黏稠度。

 

  一天之中,三個時段喝好「三杯水」,可以更好地養護血管。

 

  第一杯:起床,一杯溫開水,稀釋血液,促進新陳代謝,減少血栓的形成。謹記,清晨的第一杯水,溫熱的白開水是最佳選擇,不要喝淡鹽水、果汁等。

 

  第二杯:兩餐間,一杯茶水,給血管「清清淤」。

 

  第三杯:睡前,一杯溫開水,夜晚人睡覺時,血液粘稠度會升高,一杯水可有效補充體液。

 

4、飯前運動,幫血管駐齡。

 

  研究顯示,飯前輕度的帶氧運動,能起到減肥消脂的作用,提高血管「年輕化」程度,防止變老。

 

  面對身體健康問題就吃藥的想法是不科學的,藥物不是萬能。生命的維持離不開血液,任何一段血管的病變都可能給生命帶來危險,注意調整日常生活習慣,對血管保護非常重要。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