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 C&C醫生健康教室
02/11/2022

睡眠窒息症 | 伴侶鼻鼾聲如雷無覺好瞓?背後可能隱藏健康警號!2分鐘即Check有無睡眠窒息傾向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樣的經驗:睡得正香時突然被伴侶的鼻鼾聲吵醒,更嚴重的是對方打呼打到一半突然停止了呼聲,靜待數秒後再開始呼吸聲。以上的情況除了影響雙方的睡眠質素外,還要擔心背後隱藏的健康危機—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症影響着香港大約4%成年人。 睡眠窒息症的常見病徵包括睡覺打鼾或出現呼吸暫停、日間嗜睡、容易打瞌睡、日間專注力和認知能力降低、睡醒後感到頭痛、夜尿增多等等。 睡眠窒息症除了影響睡眠質素、 增加夫婦磨擦、減低日間工作效率外, 更會增加一系列的心血管疾病風險, 包括高血壓、中風和心臟病。如果病人是職業司機或需要操作重型機械、進行高空工作等, 更會增加發生工業意外的風險。

 

(iStock圖片)

 

  近年香港大學中風研究及預防組 (HKU Stroke) 透過文獻整合分析,發現在8,000多名中風患者中約27% 患有嚴重睡眠窒息症。若得不到及時的診斷與治療,患有睡眠窒息症的中風患者再中風的機會比一般中風患者更高、日常活動能力和認知能力亦會下降。(1)

 

  其實睡眠窒息症可分成「中樞型Central apnoea」和「阻塞型obstructive apnoea」兩大類型,前者與腦部病變有關,後者則為上呼吸道組織肥大或腫脹、或睡眠時肌肉放鬆造成阻塞,肥胖是最為常見的風險族群。此外,男性、 年齡大於50歲、頸圍超過40公分、 嚴重鼻敏感、 扁桃腺肥大、甲狀腺功能失調等等患睡眠窒息症的風險也較高。

 

  懷疑自己有睡眠窒息症?可以做個簡單的網上自我評估!

 

下一頁:睡眠窒息症網上自我評估

 

The Epworth Sleepiness Scale – ESS

 

  以下是一個簡單的自我檢測問卷,分析你患上睡眠窒息症的機會有多大!

 

您曾否在以下的活動中出現打瞌睡或睡著的情況?

可能您最近沒有進行某些活動,你可就以往的表現來作出評估:

 

1. 坐著閱讀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2. 看電視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3. 在公共場所坐下(如戲院或公園)?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4.  乘搭交通工具多於一小時 ?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5. 於環境許可時躺下休息 ?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6.  坐下和別人交談 ?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7.  餐後坐下休息(沒有喝酒的情況下) ?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8. 乘車或駕車時遇上停車等候 ?

未曾發生(0分) 很少機會(1分) 中等機會(2分) 很大機會(3分)

 

總分

 

1-6分 恭喜你! 你絕對有足夠的睡眠!

7-8分 分數中等,你很有機會是有鼻鼾而沒有明顯阻塞性睡眠窒息。

9分或以上 你應該立即咨詢醫生的意見以安排詳細睡眠檢測,你很大機會患有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這份自我評估只能作參考之用,如想得到準確分析,建議請教專科醫生了解更多。

 

睡眠測試

 

  傳統的睡眠測試包含多項睡眠電圖 (polysomnography),必須要在醫療中心進行並且在身上駁上很多監察儀器,很多病人都表示不適和不方便。 隨着醫學科技的進步,病人可選擇新型的篩查測試,只需安於家中佩戴一些無痛的睡眠指環睡覺。「無線家用睡眠監測指環」(簡稱「睡眠指環」)已獲美國食 品及藥物管理局(FDA)許可,用於篩檢阻塞性睡眠窒息症問題,對檢測中度至嚴重程度的阻塞性睡眠窒息症 (睡眠窒息指數>15) 的準確度接近 90%。

 

  以上資訊只作參考,如有疑問請向醫生查詢。

 

陳婉晴醫生

香港大學內外全科醫學士

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學碩士

卡迪夫大學實用皮膚科深造文憑

香港家庭醫學院院士

澳洲皇家全科醫學院院士

香港中文大學內科醫學文憑

 

Reference:

1.    Liu, X., Lam, D. C. L., Chan, K. P. F., Chan, H. Y., Ip, M. S. M., & Lau, K. K. (2021). Prevalence and Determinants of Sleep Apnea in Patients with Stroke: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troke and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2021;30(12) :106129.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