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至養生】睡眠差、心煩、胃脹,你得了「夏季病」?忌空腹飲茶,宜針灸!為何夏至前後針灸最好?
到花園打理植物,花卉爭艷鬥麗,觀賞著也賞心悅目。 恰巧,網上視像診斷服務電話響起,原來是Ruby致電。
視像接通後,Ruby說:「譚博你好,我近期又睡眠欠佳,心情煩躁,脾胃脹滯,消化不良,看來,我又舊病復發啦!請問有甚麼辦法可以盡快幫我恢復正常狀態呢?」
經詳細了解後,我答:「你得了夏季病。」
Ruby續問:「甚麼是夏季病?」
我答:「夏至已到,也代表著夏季最炎熱的時候,在高溫濕熱的香港,夏天不僅讓人昏昏沉沉,還可能引發其他不適,例如:
• 食慾不振
• 疲倦、全身無力、提不起勁活動
• 腸胃不舒服、拉肚子、便秘
• 精神不振、心情煩躁
• 頭痛、發熱、 暈眩
• 不易入睡、淺眠多夢
• 早上懶洋洋、爬不起來
這些「夏季病」症狀雖不至於需要打針吃藥,卻會消耗體力心神,降低免疫機能影響健康。尤其腸胃機能弱、自律神經調節力差的人,及幼兒、老人家,對氣候變化反應較強烈,更要留意。 」
Ruby問:「有甚麼需要注意的地方?」
我答:「
1、勿急躁
進入夏季,心情變得容易急躁,心靜自然涼,心態調整尤為重要,精神內守,病從安來,就是這個道理。 心情欠佳或失控時可自行按壓太沖穴。
2、晚睡早起
起居調養,以順應自然界陽盛陰衰的變化,宜晚睡早起。 順應陽氣的充盛,利於氣血運行。 此時天氣是晝長夜短,中午午休一會兒,對養心和恢復體力消除疲勞有一定好處。
3、空腹飲茶
夏至不宜過多飲茶,尤其是空腹時飲茶,容易導致陽氣損耗。 所以夏季飲茶,應是在飯後喝二到三杯為宜,有飢餓感則需立刻停飲。
4、恰當補水
夏季氣候熾熱,要注意多喝水,不要等到口渴才喝水。 不要怕費事不喝水。 少喝冰水,因為過涼的飲料會刺激胃腸道,影響消化液的分泌使食慾減退,造成消化不良、厭食、腹部脹痛、腹瀉等胃腸道疾病,飲用一些溫熱的水反而更解渴 。
5、飲食清淡
夏至時節氣候炎熱,人的消化功能相對較弱,因此,飲食宜清淡不宜肥甘厚味,要多食雜糧以寒其體,不可過食熱性食物,以免助熱;冷食瓜果當適可而止, 不可過食 ,以免損傷脾胃;厚味肥膩之品宜少勿多,以免化熱生風,激發疔瘡之疾。
6、夏至前後半月最宜節氣針灸
夏至的節氣針灸也是很有效的。冬病夏治的調理方法,對於冬季易發的呼吸系統疾病、婦科病和骨關節病效果很好。 根據中醫學天人相應理論,夏至是人體陽氣最旺的時候,因此夏至的養生要注意保護陽氣。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月經失調和風濕、關節炎等患者,又或夏天容易因吃寒涼食物導致胃痛、腹痛、腹瀉的患者,可以在夏至前後15天適當開展夏至節氣針灸治療。
通過夏至節氣針灸治療可以扶正固本,提高免疫力。此外,有胃痛、腹痛、腹瀉等消化系統問題的人,通過針灸可以固護脾胃。 經常在冬季發作頸肩腰腿痛的患者,在盛夏針灸可以更好地驅散體內寒邪。
7、忌冷水洗浴
冷水洗浴是很多人最喜歡的消暑方式,但是夏季天氣炎熱,人的汗孔肌腠均處於開洩狀態,寒氣極易侵入人體,冷水澡極易導致陽氣暗損。時間久了會出現手足發冷、小腿抽筋、雙目視物不清等症狀。
8、運動要適量不宜太劇烈
夏季運動最好選擇在清晨或傍晚天氣較涼爽時進行,場地宜選擇在河湖水邊、公園庭院等空氣新鮮的地方,不宜做過分劇烈的活動,若運動過激,可導致大汗淋漓,汗洩太多,不但傷陰氣,也會傷及陽氣。
在運動鍛煉後適當飲用淡鹽開水或綠豆鹽水湯,切不可飲用大量涼開水,更不能立即用冷水沖頭、淋浴,否則容易得病。 」
Ruby問:「夏至何解最宜針灸?」
我答:「冬病夏治,夏天針灸也在此時發揮重要的作用。 『冬養三九補品旺,夏至三伏行針忙』。就說明了夏天是針灸最忙碌的時節。 針灸的保健作用 是中醫養生中不可或缺的一種養生方法,針灸養生已經愈來愈被更多人所認識。通過針灸對人體特定穴位的刺激,激發經絡之氣,增進新陳代謝,達到強身健體的目的。
夏天天氣炎熱,容易食慾不振,消化吸收功能低下,加上雨水多,濕氣盛,暑濕邪氣侵犯人體,會導致脾的運化功能失調,致使氣機不暢,多表現為脘腹脹滿、 食慾不振、口淡無味、胃痛、胸悶欲吐、腹痛、腹脹、大便稀溏,甚至水腫。 夏至陽氣盛,人體陽氣浮越,此時針對痼疾用針、用藥,除可更好地發揮治療作用,還可有效地扶陽祛寒、祛除冬病根因。
總的來說,夏季針灸的三大好處
1.扶正祛邪
2.培補脾胃
3.溫陽散寒」
Ruby續問:「有甚麼穴位好介紹?按壓可以嗎?」
我答:「都可以。
針灸穴位
1.中脘穴
中脘穴屬任脈,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上4吋。 具有提高脾胃功能,促進消化吸收和增強人的抵抗力等功效。
2.關元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3吋。中醫學認為,關元其部位為真陽所居、化生精氣之處。艾灸關元能使清陽上升,濁陰下降,元陽溫暖,血液充盈,能培腎固本,補氣回陽,通調衝任,理氣活血。
3.氣海穴
位於腹部正中線,臍下1.5吋。在肚臍與關元正中間。具有培補元氣、滋榮百脈、益腎固精、保健強身、解除疲勞等功效。
4.百會穴
位於頭部,當前髮際正中直上5吋,或兩耳尖連線的中點。簡便而正確的取穴方法為:於前後正中線和兩耳尖連線的交點處取穴。本穴具有比較明顯的雙向調節,既可預防高血壓,又能防止血壓過低引起休克。近年來還用於預防競技綜合徵。
5.大椎穴
在第7頸椎與第1胸椎之間,具有疏風散寒、溫陽清心、寧神、健腦、消除疲勞、增強體質、強壯全身、提高機體細胞免疫的功效。
6.命門穴
位於腰部,後正中線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取穴。 可令病人正坐直腰或腑臥,先觸到十二肋端,平移至脊柱中點,其棘突間即為命門穴。 重要保健防病穴。 能增強體質、調節精神,可用作平時保健防病,改善亞健康狀態及防治男性性功能障礙等。
7.足三里穴
位於小腿的前外側,在犢鼻下3吋距脛骨前緣一橫指。 具有調理脾胃、健運脾陽、溫中散寒、補中益氣、調和氣血、宣通氣機、導氣下行、補虛強身的作用。
8.三陰交穴
三陰交屬足太陰脾經,位於小腿內側,內踝高點上3吋脛骨內後緣。具有健脾和胃化濕、疏肝益腎、調經血等功效。
9.湧泉穴
位於足底中線之前、中1/3處。足趾蹠屈(向足心方向屈曲)時,於足心出現凹陷處取穴。補腎壯陽,有增強體質和延年益壽的作用。
以上穴位,可嘗試按壓兩天,以穴位有酸脹度為佳。若兩天後情況仍未能改善,便要進行針灸治療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