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外夾攻】疫情影響身心健康!八鍛錦、五禽戲運動助伸展;養生花茶緩解鬱悶情緒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不少人需要在家工作。就算要外出工作,亦因為要保持社交距離,而減少社交和鍛練的時間,令生活只有上班與下班。老人家減少與朋友聚會、學生改為每天網上學習,更有人不幸失去工作,可見是次疫情對大家生理及心理的健康都產生負面影響。
生理健康靠運動
最近疫情反覆,意味著許多人待在家裏且坐著不動的時候會比以往多,大家都很難如常進行各種鍛練,對於平時不愛運動及鍛練的人來說更甚。但在疫情嚴峻的時候,盡可能堅持運動對於所有人來說都非常重要。
註冊中醫師張立彤建議大家可以八段錦 (招式見影片)、五禽戲(招式例子見影片)等導引術作為帶氧鍛鍊運動,動作紓緩、簡單易學,適合各年齡階段人士鍛練。《黃帝內經素問》云:「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恬惔虛無,真氣從之;精神內守,病安從來。」,疫情當下自當「避邪」。但就現時疫情而言,即使做足防疫措施,亦會擔心難保萬全。通過適當的帶氧鍛練運動,再配合藥療與食療等,以增強體格,提高抗邪能力。每天早晚各十數分鐘的演練,即可達到調脾胃、暢情志、醒思緒、活血脈的作用。此外,張醫師亦提醒大家,切記每工作一小時,便需要休息一下,做3至4分鐘的低強度活動如眺望遠處或拉伸活動,有助身體各部分肌肉得到紓緩,改善血液循環,確保生理健康。
簡單易學八段錦招式
(影片來源:hongkongcancerfund YouTube頻道:《八段錦入門》-完整練習(12分鐘))
醫聖華佗創五禽戲︰
五禽戲是我國古代體育鍛鍊的一種方法,創始人是東漢末年名醫華佗。華佗總結了前人模仿鳥獸動作以鍛練身體的傳統做法,創編了一套保健體操,包括虎、鹿、熊、猿、鳥的動作和姿態,也就是五禽戲,共26式。
(影片來源:曉武會館YouTube頻道:【曉武示範】五禽戲|2020年國際健身氣功聯合會指定6分鐘表演音樂)
特別介紹第一式及第三式
第一式 虎舉
動作一:兩手掌心向下,十指撐開,再彎曲成虎爪狀;目視兩掌。
動作二:隨後,兩手外旋,由小指先彎曲,其餘四指依次彎曲握拳,兩拳沿體前緩慢上提。至肩前時,十指撐開,舉至頭上方再彎曲成虎爪狀;目視兩掌。
動作三:兩掌外旋握拳,拳心相對;目視兩拳。
動作四:兩拳下拉至肩前時,變掌下按。沿身體前下落至腹前,十指撐開,掌心向下;目視兩掌。
重複一至四動作3次後,兩手自然垂於身體側;目視前方。
這套動作中,兩掌一升一降,疏通三焦氣機,調理三焦功能;手成「虎爪」變拳,可增強握力,改善上肢遠端。
第三式 鹿抵
動作一:兩腿微屈,身體重心移至右腿,左腳經右腳內側向左前方邁步,腳跟著地;同時,身體稍右轉;兩掌握空拳,向右側擺起,拳心向下,高與肩平;目隨手動,視右拳。
動作二:身體重心前移;左腿屈膝,腳尖外展踏實;右腿伸直蹬實;同時,身體左轉,兩掌成「鹿角」,向上、向左、向後畫弧,掌心向外,指尖朝後,左臂彎曲外展平伸,肘抵靠左腰側;右臂舉至頭前,向左後方伸抵,掌心向外,指尖朝後;目視右腳跟。隨後,身體右轉,左腳收回,開步站立;同時兩手向上、向右、向下畫弧,兩掌握空拳下落於體前;目視前下方。
動作三、四:同動作一、二,惟左右相反。
動作五至動作八:同動作一至動作四。
重複一至八動作一遍。
中醫認為,「腰為腎之府」。尾閭運轉,可起到強腰補腎、強筋健骨的功效。另外,鹿抵對於腰部的鍛練,還能增強腰部的肌肉力量,防治腰部的脂肪沉積,防治腰椎小關節紊亂等症。
心理健康有賴食療
心理健康方面,玩電子遊戲或上網為不少人的放鬆方式,長時間呆在家裏的時候,會使人忍不住花更多時間在電子產品上,在日常生活及上網時間中保持正確的平衡顯得更為重要,不過利用社交媒體帳號宣傳積極和充滿希望的故事、隨時隨地糾正錯誤資訊是很好的選擇。值得一提的是,長期缺乏可以直接接觸到他人的社交活動會容易導致憂鬱,中醫學認為憂鬱是由於情志不舒、氣機鬱滯所致,以心情抑鬱、情緒不寧、胸部滿悶、脅肋脹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異物梗塞等症為主要臨床表現,故張醫師提供了一些簡單的食療方予大家以提升心理健康。
食療推介:桂花酸梅湯
材料:烏梅2兩、山楂2兩、陳皮1角、甘草3錢、桂花2錢、冰糖適量
做法:除桂花外將所有材料放入煲內,加水1.5公升,在水中浸泡大約30分鐘;然後用武火將水煲滾後,再改用小火煮30分鐘;再放入桂花及適量冰糖多煮10分鐘,攪拌均勻即可
功效:平肝降火,生津養肝,健胃消食;此湯四季皆宜,但冬天建議和暖飲用
食療推介:三花定神茶
材料:杭白菊1錢、玫瑰花6粒、合歡花3錢、甘草1錢
做法:將全部材料加水適量,以大火煲滾後,轉文火煲20分鐘,即可飲用。或可選擇將所有材料放進養生壺內焗服,並以茶代水
功效:疏肝泄熱,佐以安神。
最後,張醫師提醒各位讀者,以上食療雖然都很平和,但建議服用前先請教相熟中醫師辨證後方才使用。
香港註冊中醫師張立彤,為廣州中醫藥大學學士。平素強調臨床診治時,藥療、針灸、推拿、導引與食療並舉,令患者開心接受而有效之療法。個人推崇藥王孫思邈對治未病的思維,重視前人的寶貴經驗,但尊古而不泥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