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快車
13/08/2020

新冠肺疫:寓治於防

  新冠肺炎最困擾人的有幾個方面:

 

  A)疫苗仍有待,並有謂疫苗有效期短

  B)檢測效用不大

  C)確診者後遺症多及可終生有禍

 

  1、中了招做了隱形患者而不自知,自己變成傳播源頭,還不知道病毒對自己的傷害有多大。就算今天做了檢測陰性,但檢測不是治療或預防,只能做到確認目前健康,不能確保7天、14天以至檢測之後不會中招。

  2、如不幸確診,不知身體是否能承受得了治療過程,甚或有沒有生命危險。

  3、如不幸確診又能治癒,除了體内存有免疫抗體以外,不保證身體狀態如病前般健康。

 

  根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和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分別對千多人做的研究報告指出,治癒康復的新冠病人都有不同程度後遺症出現,各類徵狀多達98種,包括心跳、氣促、關節痛、失去味覺、脫髮、身體震顫、精神異常、情緒低落、頭暈、噁心等,終生難癒。

 

美國CDC與印第安那大學醫學院對康復者後遺症研究結果對比

(圖片來源:ZeroHedge: Study Finds 98 “Long-Term”COVID-19 Symptoms Including Baldness

 

  確診後如何能降低病毒肆意侵襲體内的肺、腎和其他器官?不由我們選擇,只能依治療的情況而定。但明朝吳又可在300年前已寫下治疫的機理和理論,他的《溫疫論》是至今第一部論述急性傳染病的專著,給今天的防疫治療提供了寶貴的線索。

 

  《溫疫論》引證:「邪自口鼻而入,則其所客,內不在臟腑,外不在經絡,……今邪在募原著,正當經、胃交關之所,故為半表半裡」。意思是說外邪入侵體内不是立刻侵襲各個器官,這就是我們説的潛伏期,而病毒潛藏的地方是一個叫「募原」的部位。如我們能及時在募原裡殲滅病毒,即可解除感染疫病的風險。(按:參閲文末有關膜原/募原的論述)

 

  膜原的禦邪機能是使人體陰陽平衡,營衛和諧的基礎。如機體受疫邪入侵,陰陽失衡,營衛不和,膜原禦邪的機能亦隨之失靈。因此,當疫邪侵入人體時,往往內潛於膜原,久伏不出,等待膜原發生病理變化;其病變是隨著病因的風、寒、暑、濕、燥、火、疫戾之邪的性質而有所不同,謂之邪伏膜原。

 

邪伏膜原濕熱疫病理演變圖

(圖片來源:用中醫網:濕熱疫

 

  《溫疫論》記載了吳又可的開達膜原法及達原飲的處方,消除存活在膜原的病毒,達到袪病防治的功效。

 

  達原飲用了七味藥材:「檳榔能消能磨,除伏邪,為疏利之藥,又除嶺南瘴氣;厚朴破戾氣所結;草果(主藥)辛烈氣雄,除伏邪盤踞,三味協力,直達其巢穴,使邪氣潰敗,速離膜原,是以為達原也。熱傷津液,加知母以滋陰;熱傷營氣,加白芍以和血;黃芩清燥熱之餘;甘草為和中之用。以後四品,乃調和之劑,如渴與飲,非拔病之藥也。」

 

  疫情嚴峻,我們可以做的就是讓自己減低染病的風險。既然不知自己受感染與否,便乾脆當已感染來辦,定期把膜原清理,避免因病毒潛藏膜原到病發。如《溫疫論》所述,服用達原飲來開達膜原,以醫為防,每七天一次,禦邪防治於未病。

 

  自2003年沙士以後,膜原、達原飲和相關防疫的研究都比較深入,今次新冠肺炎在中醫防治處方上,便用上達原飲加減作為治療的首選。

 

  附圖便是浸大中醫學院收入整理的達原飲方劑處方。

 

(圖片來源:浸大中醫學院)

 

膜原是怎樣的概念?

 

  膜原是人體内一個防禦疫病的機體,起着對病毒生死拼搏的關鍵,但認識膜原的人卻不多。

 

  膜原又稱為募原,機體上是有形有質的組織,相當於腹膜、胸膜、腸系膜、筋膜、腱膜、淋巴系統,類似其他網狀內皮系統運作。病理上則成外邪潛入體内的巢穴,因應病毒性質不同,反應出的病理變化與症狀亦異,如瘧疾、積聚病、腹痛、胃脘痛、濕熱病、濕溫證、水腫病等。

 

  早於黃帝内經《素問•舉痛論》已指出:「寒氣客於腸胃之間,膜原之下……」,王冰注「膜,謂膈間之膜;原,謂鬲肓之原」。即胸膜與膈肌之間部位。

 

  本文部分圖片/影片/文字來自網絡,如涉及來源或版權問題,請聯絡本網。

  本文所述各方劑旨在討論用,讀者不宜罔自配服,務必請教註冊中醫師。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