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女中醫
12/02/2020

【疫症惹禍】勤洗手、濕熱內蘊惹來主婦手?外敷、內服中藥助紓緩

  每年春季,都是流感、肺炎高峰期。

 

  今年,由於冠狀病毒肺炎肆虐,相信大家都忙於四處撲口罩、酒精、消毒用品,搓手液,甚至乎日常用品以及各類強身健體的內服保健品等。

 

  近日就收到很多病友和朋友諮詢有關預防冠狀病毒肺炎保健中藥茶療的諮詢。忙於回覆之際,突然那邊廂,電話響起來,原來是網上診斷的電話在接駁中。

 

  我接過電話後,馬上FaceTime跟對方視像會面,對方原來是Ada。

 

  Ada說:「譚博,你知道嗎?有一名肺炎患者的鐵門把手驗出新型冠狀病毒,之後大家亦紛紛忙於家具清潔,領悟到『要勤洗手』這道理。當然,注重個人衛生,清潔固然重要。但我近期由於經常洗手,雙手皮膚突然變得乾燥、爆拆、過敏甚至出現痕癢、脫皮和滲水,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說罷,Ada將雙手在鏡頭前展示給我看,我看到後,加上診斷,告訴Ada:「你患上了主婦手。」

 

  Ada聽後嚇呆了,並問道:「何解我會出現主婦手?我並沒有做家務的習慣啊!」

 

  我答:「但你可曾想過,原來勤洗手都有機會導致主婦手的出現,就讓我們來探討何為主婦手。

 

  家庭主婦的日常也不外乎做家務、洗衣服、煮飯等等,所以就認為只有她們無可避免地擁有一對主婦手。不!別以為『主婦手』是家庭主婦的專利,如果你是從事醫療、護士、美容師、清潔工人以及廚師等職業,只要雙手經常濕水、頻繁洗手、長期接觸肥皂、洗衣粉、清潔劑、消毒水或鹼性化學用品等,便有機會削弱皮膚抵抗力,甚至令皮膚變薄。若果恰巧皮膚受到內或外界刺激,就有機會患上「主婦手」。

 

  而Ada你,就是近期不停追肺炎消息而夜瞓,加上少出街,經常躺在家中食零食,本身已經濕熱內蘊,再勤洗手,令雙手皮膚表面脂質薄弱了,削弱了其保護功能,於是濕熱之邪從手而發,便出現了主婦手。」

 

  Ada續:「最令人苦惱的是,即使用再多的潤膚產品,其成效也不為顯著,不幸遇上香料、防腐劑等,反而令雙手的破損和潰瘍更嚴重,以致無從入手。

 

  其實,到底何為主婦手?又可以怎樣治療?畢竟,雙手要見人呀!」

 

  我答:「當手部長時間極度乾燥、表面粗糙,出現紅、腫、脫皮、滋水,甚至龜裂的情況;嚴重者雙手會出現水疱、糜爛滲液、遇水後會痕癢或刺痛等——這便有可能是患上主婦手。

 

  手部皮膚為我們身體第二薄的肌膚,而膚質愈薄,膚色愈淺的部分,都是最容易受到內或外在環境的刺激。即使是少許損傷,感覺也大為劇痛。

 

  其實「主婦手」並非不治之症,運用傳統中醫藥食療和外用處方,便可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

 

外用處方:

 

  方法一:馬齒莧  

 

  功效:馬齒莧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消腫之功,故可用於癰腫瘡毒,更有止血通淋作用。

 

  用法:

 

  馬齒莧清洗患處:

 

  乾品馬齒莧(一兩)

 

  清洗藥材後,加入適量清水,以大火煲至水滾後轉小火,續煲30分鐘,然後關火。隔去藥渣,待放涼後,有需要時可作外洗,或以鮮品搗爛外敷患處。每日一次,連續二天,以觀後效。

 

  方法二:魚腥草

 

  功效:魚腥草性質寒能泄降,辛以散結,以清肺見長,故有清熱解毒、消癰排膿作用。

 

   用法:

 

  以魚腥草塗抹患處:

  魚腥草(一兩),清洗後放入適量清水,水沸後轉慢火續煲二十分鐘。冷卻後用紗布包裹,於主婦手或瘙癢部位塗抹,每天塗抹兩次。

 

  嚴重者連續清洗或塗抹三天,其瘙癢部位可能會出現局部乾燥,滲出液體也會減少或消失,瘙癢的感覺也會慢慢的減輕。

 

 食療方面:

 

1.土茯苓生地湯(1人分量)

 

  材料:土茯苓1兩、生地5錢、赤小豆1兩、生熟薏苡仁各5錢、蜜棗3粒、豬展6兩

 

  做法:各種材料浸洗,瘦肉出水,將全部材料放入煲內,與適量清水同煲,水沸後收慢火續煲2.5 小時,最後下適量海鹽調味便可。

 

  服法:佐餐熱服。連服二天,以觀後效。

 

  適應症:適宜體內有濕熱者。

 

  禁忌:感冒、脾虛便溏者不宜。小孩、老人、孕婦、大病、久病及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

 

2.首烏熟地湯(1人分量)

 

  材料:何首烏1兩、熟地2兩、地膚子(包煎)5錢、烏雞1隻

 

  做法:各種材料清洗乾淨,全部放入煲內,與適量清水同煲,水沸後收慢火續煲2.5 小時,最後下適量海鹽調味即可。

 

   服法:佐餐熱服。連服二天,以觀後效。

 

  適應症:陰虛內熱皮膚極度乾燥者。

 

  禁忌:感冒者不宜。小孩、老人、孕婦、大病、久病及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合資格的註冊中醫。」

 

  說畢,Ada續:「足不出戶可以解決煩惱,實在太好了!」

 

 

more on etnet.com.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