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地凍最啱食】薑蔥滑菇煲仔飯
踏入11月,北風呼呼,教人想起打邊爐和煲仔飯。在台灣,火鍋和涮涮鍋店成巷成市;煲仔飯,跟韓國的石頭鍋飯好像的東西,台灣稱砂鍋飯吧,倒比較少見。第一次吃煲仔飯應該在大學以後。那時在女校唸書,加上是家中的孻女(排行最小,前面是兩個哥哥),媽媽管得很嚴,幾乎不許我跟同學外出,連學校大伙兒的長洲宿營,也不過參加了一次,別遑論,要到媽媽眼中烏煙瘴氣的油麻地廟街去吃個煲仔飯。
升上大學,過了18歲,大抵媽媽覺得我經已是成人,好應該獨立一點。19、20歲,才跟同學們到來廟街吃下第一口煲仔飯。還記得朋友選了一家經常光觀的地茂(地道的食肆),替還未走肉的我叫了個北菇滑雞飯,還叮囑煲仔飯的神髓在飯焦。飯弄好上枱後千萬不要馬上打開鍋蓋,焗至少1分鐘才行,又指導我怎樣淋上店家的秘製豉油(是比家裏廚房用,偏甜了一點的),好好的將飯和豉油汁撈勻之類……你看,當年就是那麼的鈍,連這香港菜式也不懂,哈哈。
「你知道甚麼食物最殘忍?「煲仔飯和車仔麵。」
「甚麼動物可以把糕拉長?」「馬拉糕呀,哈哈。」
「哪種食物最會講髒話?」「當然是炸両、粉腸和蛋散啦,你怎麼都不知道。」
小學時代,同學們在小息期間,都愛互相發問這些天真的問題。當然,大家都會知道,煲仔飯和車仔麵,裏頭沒有人,沒有男「仔」,亦沒有女「仔」。同學之間不過是「食字」,取其音之好玩,而來彼此戲弄一番,算是考考智慧和發揮創意的一種吧。廣東話中,「仔」有人的意思,同時愛在名詞上加上「仔」字,例如屋仔(小房子)和公仔(小玩具)等等,一來是形容細小的東西,二來也有把它弄可愛一點的意思。
後來發展到,從大人身上學回來的廣東小流氓話,本人認為不太算是粗口(髒話),套入了常見的香港美食之中,甚麼叫人炸両(蒸米皮中裹著炸油/油條)、腸粉(薄薄的蒸米皮包著牛肉等饀料,捲成的條狀蒸點)、粉腸(豬的十二指腸)和蛋散(將麵粉和蛋混成的麵糰,揉成繩索狀的油炸食品),來稱呼一些令人討厭的小混混。最精采的是,這些名詞確真是食品的名稱啊。
這兩周氣溫寒冷,教我想起廟街的「煲仔飯」,於是,用上蒸魚片的概念,弄來了「薑蔥滑菇煲仔飯」,好讓不在香港的我,止一止渴。據說周二過後,氣溫會回升少許,天氣反覆,忽冷忽熱,大家要注意保暖,以免著涼啊。
薑蔥滑菇煲仔飯
(2人份 預備時間:30分鐘 煮食時間:30分鐘)
材料:
小杏鮑菇 6個/ 白米 1量米杯 (約150克)/ 薑 1塊/ 青蔥 1束
調味:
食油 1湯匙/紅醋 1茶匙/豉油(醬油)2湯匙/糖 2茶匙/鹽 少許/白胡椒粉 少許
做法:
1. 先用白開水或飲用水,泡浸白米至少半個小時。
2. 利用這半小時的時間,把薑去皮,洗淨後再切成絲。
3. 青蔥也是切去根和尾少許部分後,清淨並切成蔥粒。
4. 用抹布抹走小杏鮑菇上的泥濘(如有),再打直的一分為二(視乎杏鮑菇的大小,較大顆的,要切成3至4直片)。
5. 回來米飯處理:倒去泡過的水,注入白開水或飲用水於白米中,用雙手慢慢的搓勻所有白米,約3分鐘,再倒去洗米飯。重覆兩次。用砂鍋盛載白米,注入蓋過白米約0.5厘米高的白開水或飲用水,在上放上些薑絲(如圖)置於燒沸了水的蒸鍋中,蓋上鍋蓋,以中火蒸約15分鐘。
6. 待白飯蒸好之時,以中火預熱平底鑊,加入切好的杏鮑菇片,煎約2分鐘,便可以熄火。
7. 15分鐘過後,連砂鍋將蒸得差不多好的薑絲白飯取出,直接放於爐火上;在白飯上鋪上杏鮑菇和薑絲,蓋上鍋蓋,以小火燒煮10分鐘。
8. 當煲子飯都煮好了,先不要打開鍋蓋,靜待1至2分鐘。將食油、紅醋、豉油、鹽、糖,和白胡椒粉眾調味料,用4湯匙的清水調勻;以中火燒熱平底鑊後,調校回小火,倒進調勻了的甜豉油,煮至汁沸滾便可以熄火,加入點青蔥粒,利用鑊的餘溫來炒一炒後,在剛燒煮好的「薑蔥滑菇煲仔飯」上,隨個人口味,淋上甜豉油醬汁,和灑點新鮮的蔥粒便完成了。
筆記:
1. 第7步驟燒煮白飯時,要注意火,以免燒焦(有飯焦是好,剛剛好就好,煮過頭是燒焦啊)。
2. 甜豉油醬汁,可以用日本的味醂來代替了糖和紅醋的。